JBO新闻中心
JBO官网国家中医药局举行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发布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3年12月28日(周四)上午10:00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欧阳波主持。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启动了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7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举行了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示范区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围绕答好“必答题”和“特色卷”,探索形成一批各有侧重、特点鲜明的改革成果。
今天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第7场,也是最后一场,介绍四川省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成效和举措。
四川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葛晓鹏先生;
四川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广大记者朋友和新闻媒体对四川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关注。2021年12月,四川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总要求,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新格局、建设新高地、做亮“特色卷”,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坚持高位统筹,组织领导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黄强省长亲自担任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省21个市(州)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其中医药领导小组组长,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各市(州)均设有中医药局,其中13个市(州)近两年成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承担有关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省中医药局现为全国力量最强、职能最完善的省级中医药行业管理部门。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省人大修订《四川省中医药条例》,部署和固化中医药“三位一体”发展。省政府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工作落实。强化督查考核,把中医药工作纳入对市(州)的目标绩效考评和政务督查范围,各地中医药工作呈现竞相发展态势。
二是坚持彰显特色,服务更加惠民。全省现有中医医疗机构9494所,其中中医医院358所,开放床位8.8万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2.5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为61.4%,中医药年诊疗量1.7亿人次。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服务更便捷可及。实施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按照“省包县、市包乡、县包村”模式下沉帮扶,将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年收治患者超2000例,临床规模居全球之首,治疗效果国际领先。依托我省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与云南、贵州、重庆等联动协作,牵头建立中医药发展联盟,推动优质中医药服务辐射西南。
三是坚持积厚成势,产业更加兴旺。四川中药材品种总数、大宗品种数、道地药材数均居全国第一,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进行部署。省中医药局、农业农村厅双牵头推进“川药”发展,合力推动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新引擎。规范种植提升品质,建成一批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0万亩。与国企合作成立中医药大健康投资平台,全省打造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16个,规模以上中药企业247户、年主营业务收入558.4亿元、占医药企业总收入的40.6%。推动“产学研用资”相结合,重点开展川芎、附子、麦冬等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关键技术攻关,麦冬全产业链产值达42亿元。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培育出一批“本草四川·康养天府”品牌产品。开发“川药”牙膏、饮料、面膜等系列健康衍生品。“川药”年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
四是坚持传承创新,文化更加繁荣。省委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工程。阐释出版《天回医简》,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重现世间。全面加强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全国首部中医药交响乐《本草》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示范区建设主题宣传亮相机场、地铁及城市地标,中医药服务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受到广泛好评;“川派”中医药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下一步,四川将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安排部署,在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三医”协同联动、数字化改革、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寻求新突破,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更实的担当和作为,谱写四川中医药新篇章,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四川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形成了较好的合力,其中,省级部门和市(州)发挥了哪些作用,有哪些经验做法?
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纳入“健康四川”建设,以及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总体部署。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推、市州主动的工作态势。
一是考核督导。四川在全国率先实行中医药政务目标考核,实现了“考部门”向“考政府”拓展,聚焦示范区重点任务及机制改革、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关键环节,严格与资金分配、评比表彰等挂钩。推动省政府将示范区工作纳入全省各地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督查激励机制,2023年,省政府通报了2022年全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线个市(州),并予以资金、项目等专项支持。
二是同题共答。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动添措施、出实招,省委宣传部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与传承弘扬;省委编办持续增加省中医药局内设机构与人员编制;经信厅加快构建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科技厅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四大工程,打造中医药创新高地;教育厅深化中医药医教协同,探索“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财政厅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农业、林业部门着力打造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省医保局制定中医药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中医药临床应用激励机制等20条措施支持中医药医保改革;省药监局遴选369种中药制剂进入第二批调剂目录。
三是上下联动。我们采取与市(州)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局市联动推进各地中医药发展。21个市(州)围绕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方案,将中医药纳入对县级政府政务目标考核。达州、宜宾单设中医药管理局,巴中市成立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为市政府正处级事业单位,其余市(州)卫生健康委通过增加科室、人员等举措扎实履行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等全行业管理职能;南充、遂宁等地还成立中医药服务中心,近三年,21个市(州)新增中医药专职人员近300人。雅安、达州、眉山等6个市(州)设立中医药综合改革专项资金。泸州、内江、绵阳、攀枝花等8个市(州)试点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单病种付费,促进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中医药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众多方面,请问四川是如何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在产业链发展路径上不断“补链、延链、强链”,聚合资源要素,促进我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机制建设。省、市、县明确中医药管理部门为中医药产业牵头单位,绵阳、内江、巴中等地还成立了麦冬办、天冬办、巴药局等特色机构。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7个中医药产业示范市、县建设,对每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给予1000万元奖励。引入国资成立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注册资金30亿元,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首批设立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3000万元,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二是抓品质提升。实施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29项中医药地方标准,川芎、姜黄、西红花3项国际标准研究获国际标准立项。完成省级溯源平台和中药材溯源试点县溯源体系建设,涉及中药材品种84种、累计溯源基地面积46万亩,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
三是抓集群发展。实施“三个一批”建设行动,成立扶持工作专班,打造了好医生药业、新绿色药业两个超50亿龙头企业和一批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实施产业集聚融合发展行动,打造了天府中药城、岳池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其中天府中药城2022年实现全产业链营收240亿元。
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支撑,请介绍下四川在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四川深入贯彻习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锚定“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抢抓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创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抓手,持续加大统筹力度、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专科特色、疫病防治、中西医结合、基层服务和人才培养能力,助力示范区建设和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是全力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着眼国家所需、四川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牵引,整合“医学研企政”力量,打造中医医学高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转化高地。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到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转外就医多的市(州)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元市中医医院获批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二是着力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快推进3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医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支持中药材育繁技术、经典名方二次创新开发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创新平台为主要支撑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聚力建强中医优势专科促进中西医协同。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7个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高中医药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集中收治能力。建设4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探索“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
四是努力补齐基层能力短板培养特色人才队伍。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我们在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中,积极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支持中医药特色为主导的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并推动实施基层中医馆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中省预算内投资撬动作用,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对医学院校的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政策衔接,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积极服务中医药重点项目推进,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统筹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夯实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支撑,助力中医药振兴发展。
请问四川省医保部门在支持中医药发展方面提出了哪些长效机制?参保人员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实惠?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四川省医保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重在长效机制上发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协同建设中医药强省。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完善医疗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新增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立项和定价评审,近两年新增38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我省中医类项目数达到436项。二是优化中医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按程序优先将中医类项目纳入调价范围,2022年全省累计调增300余项中医项目收费价格,2023年调价工作正在进行中。支持公立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加成25%,鼓励使用中医药。三是实施医院制剂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我省医院制剂医保目录调整,并实行医疗机构自主定价,目录内现有中药制剂2685种JBO官网。
完善适合中医的医保支付政策,推动中医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一是在按病组付费中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二是建立中医药临床应用激励机制,将中医药诊治率与医保付费挂钩,鼓励开展中医药服务。三是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指导市(州)探索开展128个中医优势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适时在全省推广。
推进扩面降价,降低群众个人费用负担。一是持续增加医保定点中医药机构。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全省中医药定点机构达到3336家,方便了群众享受便捷的医保服务。二是扩大中医药医保支付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项目、中药纳入医保支付,按乙类管理药品的个人先行自付比例降低到10%,有效减轻群众费用负担。三是积极实施职工门诊共济的政策。参保职工在门诊治疗使用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可纳入医保支付。四是推进中成药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两批次集采中选的31个品种平均降幅超过45%,让群众用上价廉优质的好药。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政策支持我省中医药创新发展,为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四川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医保力量,谢谢!
您好!达州市作为四川省首个独立设置中医药管理局的市(州),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请问有哪些积极探索?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达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近年来,达州紧紧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任务,立足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达州特色的中医药发展路径,为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做了一些探索先行工作。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先行。单独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区县同步成立中医药管理局或产业发展中心,同时,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中医药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实现了中医药工作统一管理。创建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成立省中医药科学院达州产业技术分院、国家中医规培医考基地,多渠道培养输送中医药人才。
二是在政策支撑上引领先行。先后出台“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14条措施”“中医药强县建设标准”等20项规划及政策措施,正在推进中药材地方立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市里每年预算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1000万元,而且逐年增加。将符合医保政策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费用的支付比例提高10%,优化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251个、新增中医药优势病种18个,推进医保DRG付费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更好满足群众中医就医需求。
三是在传承发展上破题先行。加大基础投入,投资43亿元迁建和改造公立中医医院8家,建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22个;建立国医大师、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6个,建成中医馆209家,实现乡镇全覆盖,群众中医就医更加便捷。强化科研提质赋能,成立中医药产业孵化中心、中医药研究中心,4个中药制剂在全省医疗机构调剂使用,乌梅降糖颗粒已进入中试阶段。创新组建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百人团”,出版《达医达药济天下》丛书,建设达州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在巴渠大地得到传承弘扬。
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推动中医药区域协调发展是四川的“特色卷”,请问四川在答好“特色卷”上有哪些举措和探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四川在示范区建设中,坚持以国家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为牵引,强化多方协同,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内外联动发展格局。
一是落实“五区共兴”,推动省内中医药协调发展。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五区”协同共兴,是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们以“五区共兴”为战略指引,着力构建与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相适应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格局,建设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中医药产业高端协同发展聚集区;打造秦巴地区和乌蒙山两个中药材种植综合发展示范片区,推动了中医药区域协调发展。召开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发展大会,加大投入引导力度,促进了3个民族自治州和盆地周边地区中医药发展。
二是唱好“双城记”,推动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我们积极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共同组建发展联盟,推动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中医院、打造川渝中医药产业示范区,推动形成川渝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合重庆举办中医药非遗展、名中医川渝行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促进了川渝中医药文化繁荣共兴。
三是扩大“朋友圈”,推动川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以深化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为重点,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今年,在香港、澳门举办3场中医药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署投资项目5个、合作项目4个。特别是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深化了与中医药全产业链香港中心的贸易合作,并与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四川总商会等,就联合推进优质“川药”出川达成协议。澳门也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川澳中医药产业合作。川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有力拓展。
四是立足“乌蒙山,推动川滇黔渝中医药同向助力乡村振兴。成立乌蒙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联盟,编制实施乌蒙山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集中连片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推动片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医药科研院校合作落地博士工作站,为乌蒙山区中药材质量技术评价和产品研发搭建平台。开展职业中草药农民、中药材企业管理人才联合培养。川滇黔渝中医药合作正不断走向深入。谢谢。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请问在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局统筹下,四川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凝聚起“川派”中医药传承力量。
一是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会同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高地建设。与省广电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四川中医药文化全方位传播体系。
二是持续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成立全国首个以研究老官山汉墓医简为主的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阐释出版《天回医简》,成为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体系最完整、最具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组织编撰《中医百部经典》《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等。组织中医药文物展、中医古籍展。成立省级非遗协会传统医药专委会,58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省级以上非遗名录。
三是纵深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弘扬。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图书馆等优质资源,开展政府网站访谈、名中医大讲堂、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全网传播超过3000万。紧抓成都国际非遗节、农博会、西博会等时机,举办川渝中医药非遗展、四川中医药主题展。创新举办首届烟火成都药膳大赛、公园中医药展、“天府药市”系列活动。中医药主题宣传点亮成都地标,走进机场、高铁站。建成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国家级基地3个、省级基地61个,实现21个市州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全覆盖。
四是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先后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国家中医药局支持四川省建设中国—黑山、中国—塔吉克斯坦、中国—阿曼3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举办“外国领团走进四川中医药”系列活动,持续服务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外展示中医药独特魅力。
人才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中医药综合改革的关键领域,请问四川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哪些有益探索?
一是创新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我省着力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1991年独立开展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以来,现已形成省级、基层2个类别,涵盖医药护技4类人员,设置27个评审专业的中医药高级职称评价体系。今年,我们持续深化中医药职称制度改革,专设技师类别职称,畅通了中医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促进了中医技能工匠队伍建设。
二是强化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在全国开展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培育工程,今年我省实现了中医药领域院士“零”的突破。积极争取省委人才办支持,在全省9个省级行业性人才计划中新增中医药人才专项,增设岐黄菁英等人才项目。目前,我省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十大名中医等中医药领军人才200余名,省名中医、高级职称专家、技能工匠等高层次人才2万余名。
三是着力培养基层人才。围绕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着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健康旅游、宣传文化等全行业基层中医药人才15000余名。实施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专业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等项目,为基层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中医药人才。
达州中药材资源富集,素有“秦巴药库”之称,在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请问有哪些具体举措?
您好。达州位于秦巴山脉生态核心区,有中草药资源2386种,素有“秦巴药库”之称。近年来,达州在药材种植、产业布局、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下足功夫,主要有以下举措:
一是在药材种植上精耕细作。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81万亩,建成规模居全国前列的淫羊藿和百部种苗繁育基地,以及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37个,形成强劲的产业发展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围绕建设全国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市目标,推广中药材种苗标准化培育,大幅提升优质种苗产量;充分利用育苗周期短、种苗单价利差高等优势,进一步扩大种植利润空间,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在产业布局上延链补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联合体、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等模式,持续壮大中药材经营主体,推动中药材产业向预防、保健、康复等大健康领域拓展,培育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7家。延伸中药材产品链条,丰富果蔬汁饮料、果酒等新产品形态,提升中药材附加值。“乌梅子酱”成为今夏引爆全网的达州标志性网红产品。“达川乌梅”获评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四川省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
三是在乡村振兴上强势赋能。创新“中药材+文旅”发展模式,以产业园区为发展方向,打造了一批集生产、科研、旅游、康养等于一体的中药材基地,建成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3个,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创新“中药材+粮油”发展模式,采取套种、间种和林下种植方式,全市40%的乡镇、60%的村通过种植中药材,实现村民创收。创新“秦巴药乡”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每年评选中药材产业兴旺、中医药文化浓厚、中医药服务实力强的“三星、四星、五星”级“秦巴药乡”,给予产业资金支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现已培育“秦巴药乡”8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实现乡镇有适宜产业可抓、企业有优质药材资源、百姓有稳定增收渠道,有力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媒体朋友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关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不断向深度进军,向广度拓展、向难度攻坚,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让更多地方、更多人民获益。JBO官网JBO官网JBO官网